近日,武漢市總工會印發《關于2022年市級和市級示范性職工(勞模、工匠)創新工作室的通報》《關于2022年第四屆武漢大城工匠的通報》,武漢城投房產集團所屬天時公司文保修繕創新工作室榮獲“武漢市示范性職工(勞模、工匠)創新工作室”榮譽稱號;天時公司職工王剛獲評“2022年第四屆武漢大城工匠”榮譽稱號。
武漢市示范性職工創新工作室——文保修繕創新工作室
(天時公司文保修繕創新工作室)
武漢城投房產集團所屬天時公司文保修繕創新工作室于2019年籌備成立,2020年9月被市城投集團工會命名授牌。
文保修繕創新工作室由古建筑展示區、近現代展示區、成果展示區、交流研討區、宣傳區和學習園地、實操基地和教學培訓基地組成,面積約200㎡。工作室由高級工程師、國家文物施工責任工程師裘維亞擔任帶頭人,特邀文物責任工程師張頌明,華中科技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王曉鳴,高級工程師詹焱富等一批專家學者擔任專家顧問,匯集木制品制作、彩繪工藝、外墻修復、傳統工藝等老一輩能工巧匠,新時代碩士研究生、專業技術骨干等,組成一支20余人的專業技術團隊。
工作室以傳承文保修繕技藝為根,以交流歷史文化建筑為本,總結天時公司近四十余年修繕經驗,成立了木制品制作組、彩繪工藝組、外墻修復組和雕刻工藝組四個創新小組,通過聘任專家、開設文保知識學堂、接待兄弟單位交流、參觀文保遺址、導師帶徒等系列活動,不斷創新人才培養和工法交流活動形式,著力提煉創新工藝工法,大力培養文保修繕后起之秀。
自籌建至今,工作室提煉創新的仿石粉刷、清水墻修復、地仗灰、門楣字體堆砌等工藝工法,普遍運用于武漢警察博物館、曇華林核心區綜合整治、巴公房子、斗級營、市農民運動講習所、中共五大會址、外灘薈項目咸安坊、保安洋行等國家級、省市級文保及優保項目中,為留住城市記憶、傳承歷史文明發揮了積極作用。近年來,依托工作室承接的中共五大會址、武昌毛澤東舊居紀念館、巴公房子、保安洋行等文保建筑修繕項目被人民網、湖北日報、長江日報等眾多主流媒體爭相報道,工作室社會影響力持續提升。
此外,由工作室技術團隊成員參與撰寫的《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筑保護修繕技術規程》《傳統建筑工程技術標準》分別于2019年7月26日和2019年8月1日批準實施,發表的《武漢近代歷史建筑仿石粉刷修繕工藝研究》一文,為武漢近現代建筑仿石墻體的修繕提供了指導和參考。
2022年第四屆武漢大城工匠--王剛
王剛,武漢城投房產集團所屬天時公司木作工藝大師。2002年,作為施工員參與到古琴臺修繕項目的王剛第一次接觸“古建筑修復”領域并產生濃厚的興趣。修繕結束后,他開始觀察古建筑中的木構架制作方式,研究木架構拼裝原理,了解古建筑木工施工工藝技術,由此奠定了古建筑木工的工作發展方向,開始進一步潛心學習和鉆研古建筑木工技藝。為了熟練掌握古建筑木結構制作工藝,無論到哪個工地,王剛總會隨身攜帶著有關木工新工藝的書籍。他頻繁前往圖書館和方志館查閱古建筑歷史資料,還專程跑到北京買專業書籍,工作業余時間,他走遍武漢大小角落,走街串巷尋訪當地老藝人,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故事,實地考察并鉆研學習各類傳統古建筑技藝。
35年來,王剛秉承“創造建筑之美,傳承歷史文明”的初心使命與“物勒工名,以考其誠”的工匠精神,先后參與了古琴臺修繕項目、晴川閣修繕項目、黃鶴樓、漢口水塔、曇華林一期仁濟醫院、毛澤東故居、中共五大會址、博學中學、武漢地方志館、景明大樓、圣教書局、武漢警察博物館、咸安坊等各類歷史建筑修繕項目;由他作為技術指導,開展的建筑施工用防墜網、鋼管脫漆、舊建筑改造用升降機裝置等項目研究,獲得3項國家專利,并先后運用于軍運會制證中心、曇華林和咸安坊項目,在預防施工中高空意外墜落安全事故、提升鋼管腳手架脫漆再利用效率、節約文保修繕施工費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。
為了讓文保修繕技藝代代相傳,王剛主動結對幫扶青年職工,毫不吝惜地向他們傳授自己的專業技術和修繕經驗。2015年至今,已有6名徒弟在他的指導下技能水平日益提升。2019年底,王剛總結出《對傳統修復技藝問題的幾點思考》,為青年職工提升專業技藝提供了實踐案例與基礎,為公司培育技能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王剛的光輝事跡,將于近期在武漢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《勞動者》欄目播出,并同步刊登于《武漢工運》雜志,敬請觀看。
(天時工匠——王剛)